首页 > 中外名著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最新章节列表

第61章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谈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前些年改编的一些“陕北民歌”,生编硬造处甚多,极不真实,更不质朴。如将“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改成了“山丹丹开花阳洼洼上红”,真是可笑至极。陕北气候干旱,山丹丹花一般是生长在潮湿的背洼上的,为什么非要让它长在阳洼上去呢?难道为了表达主观上的某些政治意念,竟连自然现象也可以歪曲么?

陕北民歌紧贴着生活,感受着生活的呼吸,给人以生活本身的印象,是它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写实,转而新鲜”的印象,是它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写实,转而新鲜”的印象,是它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写实,转而新鲜”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② 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文抄》。

真朴,是艺术美的基础。只有那些艺术的“门外汉”才会看重那些浮艳的东西。“尤其杰出的是作品中没有任何辞藻。这是一种真正的风格。”②东施效颦其所以成为传世丑闻,并不在于东施的模样多么丑,而在于她的扭捏作态和故作多情。

陕北民歌所抒发的,大都是作者们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所描

写的故事、人物,大都是发生在作者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大都有生活的对应物。因此,细节描写多而细微,感情抒发深而具体,也是形成陕北民歌真朴特点的原因之一。它的叙事性作品,其情节、故事往往给人的印象不深,而大量的细节描写充斥其中,显得十分突出。那些叙述个人遭遇的作品自然不必多说,就连一些反映的场面较大,参加人物较多的叙事性作品,也往往以细节描写见长。如描叙土地革命时期一次战争的《红军多得很》,当写到白军吃了败仗、狼狈逃窜时,作品抛开了大败逃的场面描写,而将笔锋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

王连长哭得泪淋淋,

拿起毛笔来写信,

写的个信儿河口送,

刘连长你起身。

刘、王连长起了身,

一心要回清涧城,

见了师长说一声:

红军多得很……

作为民歌,描写细微到如此程度,十分可贵。就连它的景物描写都很具体,落到实处。如:“洋烟开花倒打钩”,“燕麦开花铃铃多”,“山腰上瞭见些青蓝雾”等等,毫不笼统、含糊,与那些“花儿开得红又红”,“姑娘好比一枝花”相比,全然是两种风格。陕北民歌很少有什么神神鬼鬼、龙王凤凰这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出现。即便是用来设喻,也总是那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如一首陕北信天游: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 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

公鹅展翅飞过河,

留下个母鹅叫咯咯。

若将其中的“鸭子”、“鹅”改为“龙”、“凤”,也未尝不可,“龙”和“鹅”两种比喻,都抓住了男性精神风貌和气质上的特点,都很形象,但龙毕究还是幻想中的东西,谁也没见过,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相比之下,鹅就具体多了,任何人看到这个比喻,眼前都会闪现出具体的形象来。

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真朴实在总是和率直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是陕北民歌与其他地方民歌风格上的一个明显的区别,不妨用例证来说明,先看一首彝族民歌:

芝麻开花节节青,

唱句山歌表真心:

两只画眉林中过,

白头到老不离分。

再看一首壮族民歌:

连就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