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最新章节列表

正文+番外2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① 寻门户,陕北将去某家串门会亲友叫“寻门户”,也叫“过事情”见下条注释。

② 过事情,陕北将过“红”、“白”事,给小孩过满月,给老人祝寿等统称“过事情”。

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及自然条件等方面,不但对民歌体裁形式的产生发生巨大影响,也对民歌的艺术风格发生着影响。如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开展之前,所产生的民歌大都是哀哀之声,而革命斗争开展后产生的民歌,其气势就高昂、雄壮多了,调子明快多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这样。陕北山大沟深,山包连绵起伏,加之水土流失严重,一般的山都裸露着黄土岩石,稍有一点风,便要起土,特别是春夏两季,大风刮来,黄天黄地,遮天蔽日,而它的民歌也就有着一股土溜溜的味儿;陕北的山包与山包之间相距较远,过去劳动生产多以个体为主,人们平日隔沟交谈都是放开嗓门,一字一拖腔,须好半天才能传入另一人的耳朵里,这就使得陕北民歌的曲调有了一种高昂、悠扬、一字

两字一拖腔的特点。假如把轻柔的江南民歌拿来在陕北大山里唱,那细腻之声有谁能听得清呢?反之,到江南一带的稻田里去唱陕北民歌,那“拦羊嗓子回牛声”也会吓人一跳的。

陕北所处的地理位置对陕北民歌的风格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在曲调方面反映较明显。如三边、神府一带的民歌就带有爬山歌的味道,延安以南,特别是黄陵、宜君一带的民歌又带有关中民歌的味道。语言也极为接近,如黄河沿岸,特别吴堡、佳县一带的民歌,山西腔就很浓,甚至一些歌原本就是山西民歌,只是传进来后被加工改造了。

陕北民歌每一体裁、形式的发展变化,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几千年来,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人民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改填着新词、修改调整着曲调,以适应新的生活内容,民歌就这样世世代代不停地更新变化着。仅从人所共知的《东方红》这首歌中,我们就可以寻找到这种变化的踪迹。

《东方红》原名叫《移民歌》。一九四三年,民间歌手李有源创作了《移民歌》的第一段:“太阳升,东方红,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不久,佳县移民队在向延安进发的路上,担任副队长的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唱起了这首歌,随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凑了一路,创作了这首《移民歌》:

山川秀,天地平,

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梢林呼儿咳哟,

边区遍地是黄金。 ……

后又改为现在的《东方红》。而《移民歌》又是在《骑白马》这首歌的曲调上填的新词。《骑白马》产生于抗日战争初期,集中反映了陕北人民一心抗战的决心。

荞麦花,红登登,

咱二人为朋友为个甚?

三哥哥当了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