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最新章节列表

正文+番外4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三岁时,我离开河北老家随父母来到陕北,至今已在这里生活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了。我在陕北民歌那优美的旋律声中长大,陕北民歌也给我的一生留下了最初的记忆。成年后,几年的农村插队生活使我更领略到了陕北民歌的甘甜之味,以致多年来每每引起我对生活,对艺术的多方面的思索。我因爱陕北而爱上了陕北民歌,因爱陕北民歌而更爱陕北。凡对陕北民歌有所接触的人,也常常情不自禁地哼上几段陕北小曲,心中美滋滋的。

究竟美在何处?夫美又以何而成?——这就是本书意欲探索的目标。

现在看来,这种探索还十分粗浅,甚至可能一些地方完全搞错了,但它实在是我的探索、我的收获。今奉现出来,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教诲和广大读者的指正。

自一九七九年开始写作的准备工作起,至今已五年多时间了。衷心感谢陕北无数的采风工作者,由于他们的辛劳,才使得我的研究不至于成为“无米之炊”。初稿完成后,延安地区文化部门袁福堂、冯锦章、李百启同志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并将书稿内部印发全国各地,使之有了一个广泛听取意见的机会,在此谨致以谢意。

说起“感谢”,我深感自己为此书欠“债”太多了,特别是初稿印发后,得到了延泽民、马振、吴超、刘均平等老一辈文艺家深切的关怀和扶持,他们不但给予了恳切指导,并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对全书逐句作了修改。更令人难忘的是,这个修改,延泽民同志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进行的,吴超同志是在新春佳节的锣鼓声中进行的——如果说本书还有点可取之处的话,那是与他们的辛劳分不开的。

以上为“公债”,还有“家债”:写作期间,我那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为了启发我多方思考问题,时常用那半通不通的语言同我“辩论”;我那唯一的小弟弟为使我埋头写作,默默地承担了全部的家庭内务。但未等初稿完成,他们已相继离开了人世……

感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给了我这个“还债”的机会——

我将此拙作向陕北的父老乡亲们献上,是他们养育了我成长;

我将此拙作向那些老一辈文艺家献上,是他们的心血给了我营养和力量;

我将此拙作向九泉之下的父亲和弟弟献上,他们总向我投以期望的目光。

王克文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七日于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