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不必读书目最新章节列表

不读目录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古人给孩子提供的精神食粮,是压缩饼干。最早的《仓颉》《史籀》之类,四言一句,情有可原,因为那是识字课本。后来说故事、讲道理,为什么也如此干巴巴呢?古代罗马的年轻学生,可以读到荷马、米南德、维吉尔的改编段落,还把那些场面,自己一五一十地表演,我们为什么没有让孩子读……读什么呢,在有三国西游之类的小说之前,还真没什么可读的。

四字一句,还有人嫌多。朱熹写过一篇墓志铭,全篇三言,“朱氏女,生癸巳”云云,只用了四五十个字,就把人家的一生说完了。我不相信,写作者如果对题目有任何热情,会简略如此。他的学生陈淳编的《启蒙初诵》,全篇三言,是《三字经》的先声。为什么用三言呢?他解释说,儿童不能说很长的句子,—还有更奇怪的理由吗?

后来就有了《三字经》了。里边的道理,和《太公家教》或更早的蒙书,大体一样,只是每句少了一个字。可惜近代外力横来,打乱了我国文化的进程,不然,显然可以期见的,是会出现《二字经》,甚至《一字经》,直至大道无言的无上境界。

《三字经》是供背诵的,而问题在于,古代的教师,并没有同时给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读本。但即便是用来背诵,背《三字经》也不如背些更复杂的文本,因为语言的训练就是头脑的训练,只有复杂的句子,才能发展条理。有的人说一句话想半天,想出来的却和前面的话不搭界,在我来看,此人如非领导,就是他小时候的塾师唯恐孩子不懂,只对他使用简单句。

现在的孩子背背《三字经》,自然无伤大雅,因为他们有其他的读物(尽管读闲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有电视可看(尽管那上面的人,越来越常作儿语),还可以打游戏,里边也有对话(尽管没人懂得说的是什么)。

不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