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张岪与木心最新章节列表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他在乎文体,在乎天分。照他说法,五四后,一个鲁迅,一个张爱玲。我问沈从文怎样?他说:“好的,很会写的,聊备一格。”这话其实中肯,“聊备一格”不是贬义。可你现在如果说沈从文不怎么样,那还得了?木心还很喜欢汪曾祺的一篇《陈小手》,特意给我看,说是写来“游刃有余”。

他顶喜欢的作家是高阳,专门推荐我看,杨乃武小白菜之类。我通宵读了,他好开心——木心喜欢高阳,是一个讯息。眼下爱木心的青年写起他,十之八九理解成如何唯美、超然,我读了不舒服,太花枝招展了,是在讲年轻人自己的文学幻觉。木心的趣味,那种质直的、带咸味的、南货店式的、老辣皮实的一面,年轻人没反应。

聊备一格的所谓“格”,好比菜式,冷盘、热炒、红烧、清蒸……可怜中国“聊备一格”者太少了,要是有一格一格好多格,好多层次,好多类别,其中有个木心,我们谈他就顺多了。

《新周刊》:刚才讲到离线状态,现在的人如果处于不在场,不在线状态,就恐慌。但出现了木心这么个不在场的人。近距离远距离观察木心,我们在这么大信息量的空间,会觉得有这个人我们不知道,这也是否导致我们误读木心?

陈丹青:出现了,你不认得,知道了,冷笑热骂。除了青年,中年人几个在乎?一次办活动,有个六〇后公知当面对我说:“老陈你推荐那个木心,不行啊,根本没法看!”

你知道,木心书刚出,三联的朱伟立即作文贬斥。

还有若干五〇后当代英雄。去年木心刚死,大约听说这件事舆论有点动静吧,美术界理论名家彭德先生就摆出一副公允面孔,著文辨正,兼带教训我,题目是“木心:大师中的大师?”,上来就生造我从没说过的话——照鲁迅说法,先给你涂个花脸——然后说,木心博学,不过是从民国《万有文库》来的。

我真叫悔不迭,早知道去弄套《万有文库》,我不也成木心了吗。

你说信息量太大,容易错过,你以为英雄好汉粗心吗?彼此细细盯着呢。出面嘲骂算老实的,阴暗的角儿,默不吱声。“文革”后,八十年代,大家倒是蛮真心的,醒过来,忽然发现咱们还有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都不知道,大热,大谈。再后来就拼命找,一会儿找出一个,一会儿找出一个,陈寅恪啊,顾准啊,张中行啊,我回国时正在大谈季羡林、文怀沙、王世襄。

《新周刊》:这种寻找,打捞,是我们被唤起了主动性么?

陈丹青:正相反,我们这才明白几代人多么被动。我们是没有记忆的群体。八十年代开始翻箱倒柜——沈从文等等曾经是名作家,生生给埋了,再挖出来——好了,现在大概搜光了,你很难找到一个人,从清末到一九四九年,我们完全不知道的。

重要的不是找老人,而是寻找被切断的来源,找到我们自己的方位。

《新周刊》:这也是当今时代的病啊,怀疑一切,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