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最新章节列表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外一章《武选官研究的意义》是作者在书稿完成后写下的一些新思考,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军职是否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官员身份。作者强调了士兵和普通军职(遥郡以下)不带品位符号,与“官僚“间存在身份隔离。士兵作为贱民与平民隔离,普通军职与官僚隔离,都是从唐五代逐步形成的,都被宋朝继承了,而且宋朝统治者似乎乐于继承。第二个问题是武选官这种非文非武、亦文亦武的官僚群体,是否是宋代独有。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将其视为中国古代政权处理武人与政权关系时,一个比较特别的方案。

读罢全书,令我对相关制度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展望。本书的一个优点是在解释晚唐、五代至宋初,诸使、内职向武选官变化时,使用了“内—外“的线索。但在武选官制度形成之后,“内—外“的线索似更应重视。作者给余论起的标题是“分类与隔离“,实际已点出宋代官僚体系的重要特点。此时,“胡—汉““贵—寒“等都已不是官僚们的主要标签。宋初较为突出的“南—北“区隔在北宋中期也在渐次消弭。地缘、民族、门第等客观标签的影响力褪去之后,统治者主观对官僚群体做出的“分类与隔离“却愈演愈烈。不仅在“文—武“线索上,官僚分成了文官—武选官—军职,在“内—外“线索上也可依次分为宦官、武选官中的门官员、外朝官员。而且,每个官僚群体内部,不仅有品阶高低的区分,也增加了“内—外“差序,或者说与皇帝的亲疏的维度。比如,文官可以分为侍从官(近臣)、其他朝官、京官、幕职州县官;武选官中门官更偏内朝;宦官中也以位阶并不高的勾当御药院等最为亲信。可以说,各种或严格或松散的“分类“甚至“隔离“已将官员纵横切割,形成网格。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绝大部分事务机构中又一同共事。在品位、出身、群体认同方面的分类与隔离,差遣上的协作与共事,两者结合而成“分隔与协同“。这应被视为宋代引人瞩目的制度景观而进行更进一步研究。宋代皇权对官僚群体绵密细微、无所不在的编织,让人体会到它的笼罩性与窒息感。

此外,如何解释制度演变的动力也值得制度史学者们思考。“武选官“制度其实是很多项制度的综合。从入宋后算起,“武选官“经历半个世纪才在宋真宗朝尘埃落定。它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制度施设与调整沉淀下来的,并没有预备好的蓝图。解释这类制度演进的动力或许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作者已经做了一些解释。在余论《分类与隔离》中有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我却印象颇深:“武选官制度的‘设计意图’是分割兵权。“[37]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述中也常提到,类似宋初内职人数增多、升迁需要等制度演进的客观动力。就个人观感,就全书触及的广度来看,这些解释仍不能让人满足。作者以“内—外“线索得到对武选官的新认识,在解释制度设计的主观意图上又回到“文—武“线索上解释,有点可惜。之后的研究或可追问:将臣僚进行横向分割、制造亲疏差序等,究竟是皇帝个体的自觉行为,还是背后有“看不见的手“呢?不同群体的臣僚们对于制度演进的推动,除了个人入仕、升迁等一点一滴现实而日常的具体需要以外,是否也有刻意对整体制度格局主动建设的动力呢?这些动力只是来自文官群体吗?当然,要回答这些问题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但尝试去回答,或许,一定是有意义吧。

(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2页,46元)

* * *

[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宋宦官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15CZS02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会要》的复原、校勘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033)阶段性成果之一。写作过程中,受到李全德、陈文龙、李怡文、胡珂、张亦冰、闫建飞等学友多方面的启发,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2] 刘子健在《略论宋代武官群体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中说,研究者们注意到宋代“重文轻武“的特点,却也受其影响,对于“受轻视的武官群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关注不足(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第173页)。

[3] 〔日〕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第二章『宋代の武階』,同朋社,1985,第100页。

[4] 王曾瑜:《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又收入氏著《点滴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第302页。

[5] 吴挺志直言“三途分立“的提法值得商榷,认为军职与武选官很难截然两分。参见《评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台湾)《新史学》第22卷第1期,2011,第170~171页。雷家圣认为武选官似乎并非文官、军职之外的第三种官僚,武选官与军职并非平行并立,而是上下级的关系。参见《评介: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韩国)《中国史研究》第74辑,2011,第387页。王曾瑜与作者在信中讨论了多个概念,特别是对军职的解释与作者不同。参见《关于宋朝武官、军职、遥郡等的通信》,收入氏著《纤微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第218~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