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大清风云最新章节列表

第490章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四月二十日,宪法会议讨论此事,会议大多数人认为,清廷皇室优待一事本质是缔结条约,经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投票,自然永久生效,其法律效力跟宪法同等,所以不必列入宪法之中。会议的结果非常有意思,既承认“优待条件“永远生效,又拒绝写入宪法中,可以说是非常“政治“的一个做法,很有意思,也很有智慧。

根据优待条件,大清皇帝退位后,暂时住在紫禁城里,日后移居颐和园。溥仪退位后,干清门外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归国民政府所有,干清门以北的宫禁由清皇室暂居。

养心殿从雍正开始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清朝皇帝一般都在这里办公,召见臣下。溥仪退位之后,仍然是养心殿的主人。

至于说每年给皇帝四百万两银子,这个就比较难办到。大家知道,民国的财政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四百万两很难到位,但是国民政府还是尽量保证他们过上好日子,每年也会凑上一两百万两的银子。随着溥仪的退位,待遇其实是一年比一年差,这个是必然的。但是皇室中有很多珍宝古董,他们也不缺钱花。

有意思的是,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教育溥仪的时候,仍然是以清朝教育皇帝的方式,跟教育一般的小孩不太一样。陈宝琛的目的是把溥仪教育成一个皇帝,继承祖业,将来继续统治臣民。

溥仪读书的地点是毓庆宫,也就是嘉庆皇帝当皇子时读书的地方。溥仪的主要课程还是十三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套。溥仪十三岁时,开始学习英文,英文的学习拓宽了他的视野。不过,他所受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腐朽的,老师教给他的东西无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大骂革命有罪民国无聊,让溥仪要学习勾践卧薪尝胆,他日复国。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这段日子:我从宣统三年学到民国十一年,没学过加减乘除,更不知声光化电。关于自己的祖国,从书上只看到“同光中兴“,关于外国,我只随着爱丽思游了一次奇境。什么华盛顿、拿破仑,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全不知道。关于宇宙,也超不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不是老师愿意在课本之外谈点闲话,自己有了阅读能力之后看了些闲书,我不会知道北京城在中国的位置,也不会知道大米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当谈到历史,他们谁也不肯揭穿长白山仙女的神话,谈到经济,也没有一个人提过一斤大米要几文钱。所以我在很长时间里,总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库伦吃了一颗红果生育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每个老百姓吃饭时都会有一桌子菜肴。

我读的古书不少,时间不短,按理说对古文总该有一定的造诣,其实不然。首先,我念书极不用功。除了经常生些小病借题不去以外,实在没题目又不高兴去念书,就叫太监传谕老师,放假一天。在十来岁以前,我对毓庆宫的书本,并不如对毓庆宫外面那棵桧柏树的兴趣高。在毓庆宫东跨院里,有棵桧柏树,夏天那上面总有蚂蚁,成天上上下下,忙个不停。我对它们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时常蹲在那里观察它们的生活,用点心渣子喂它们,帮助它们搬运食品,自己倒忘了吃饭。后来我又对蛐蛐、蚯蚓发生了兴趣,叫人搬来大批的古瓷盆缸喂养。在屋里念书,兴趣就没这么大了,念到最枯燥无味的时候,只想跑出来看看我这些朋友们。

十几岁以后,我逐渐懂得了读书和自己的关系:怎么做一个“好皇帝“,以及一个皇帝之所以为皇帝,都有什么天经地义,我有了兴趣。这兴趣只在“道“而不在“文“。这种“道“,大多是皇帝的权力,很少是皇帝的义务。虽然圣贤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仇“之类的话,但更多的话却是为臣工百姓说的,如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在第一本教科书《孝经》里,就规定下了“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的道理。这些顺耳的道理,开讲之前,我是从师傅课外闲谈里听到的,开讲以后,也是师傅讲的比书上的多。所以真正的古文倒不如师傅的古话给我的印象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