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外名著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最新章节列表

正文+番外3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风格产生多大的影响,反倒基本上被“同化”了,变成了“陕北腔”。如《扬州观灯》:

男:你和谁家吵?

你和谁家闹?

你的那容颜大变了。

你给丈夫说实话,

丈夫给你把气发。

女:没和谁家吵,

没和谁家闹,

自己做下个不是了。

放着安然不安然,

扬州城里把灯观。

有意思!在扬州那繁华热闹的灯市上,竟出现了这么一对地道的陕北人,说着地道的陕北话,岂不有趣!

在陕北传统民歌中,出自民间艺人之口的作品实为不少,但纯粹是文人的作品还不多。现在有一些雅不雅、俗不俗,洋不洋、土不土的雅俗共存、洋土结合的作品,就是劳动人民对文人的作品改造的结果。由于所处政治经济地位、状况不同,生活不同,对美的理解也就不同。农民们认为好的民歌,文人们往往不大满意,总要拿起笔来改几下,谓之“润色”;而文人们写的东西,又很难合农民们的“胃口”,农民不管你的文凭多高,说改就改了。在陕北民歌中,人们往往一眼便可看出文人们的“刀斧”之迹。这些东西,诸如“为革命下决心离了家庭,有贤妻丢在家心上难忍”、“双手摸在姐儿眉毛边,峰山鸳鸯宇中宽”之类,语言生涩,意境浅淡、故作多情者多,真情实感者少,很难流传下去,因而至今已所剩无几了。你表现的是不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用的是不是劳动人民的语言,农民自会感觉出来。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当妈妈的总是搞不错的。

3 流传方式

各地民歌的流传方式不尽相同。如湖北平原水乡一带,每逢荒年,一些姑娘便沿走城乡街头,敲着碟子唱小曲,以卖艺糊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往往在一些节日里聚于村头野外,举行各种形式的演唱活动。陕北民歌的流传方式又有所不同,除日常生活中群众自然流传外,还有两种方式:一是民间歌手和艺人们的流传;一是一些风俗活动中集体或个人形式的流传。

因陕北民歌在陕北影响颇大,所以一般陕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它几首。平日劳动时、行路间,随时可以听到歌声。农闲时,劳作罢、饭后茶余,人们常常聚在一起轮番演唱。几乎每个大些的村子都有一两名象样的业余歌手。他(她)们不但嗓音出众,而且记忆力好,能一口气演唱成百首歌。笔者小时候认识的一位女人(她一直没有名子,人们均称她为小脚老婆),就是位好歌手,听说她在年轻时就已远近有名声了。即便老了,到了五六十岁年纪,她每到一处,仍有人请。有时请的人多,争执不下。她到了谁家,便被当作座上宾招待,主人递茶备饭,酒肉侍候。由此可见群众对民歌喜爱的程度和民间歌手在民间的影响之大。这些义务歌手们对陕北民歌的流传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风俗活动中的演唱随时都可能遇到。如“过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雨、秧歌等活动中,许多都离不了仪式歌。如《迎亲歌》中,就包括“落轿歌”,“走红毡”、“拜天地”、“撒帐”、“上头歌”、“送儿女歌”等多种。一般以恭贺、祝愿的话为主,其中免不了带点迷信色彩。《葬歌》也包括多种歌,有“起殃歌”、“安土歌”、“招魂歌”等。这些歌,是风俗活动的不可少的仪式歌,多由“司仪”演唱。因此,也可称之为“职业歌”。

与仪式歌不同,酒曲是一种不完全与风俗活动仪式相同的歌子。虽然它也用于酒场活动,有“祝酒歌”、“罚酒歌”、“对酒歌”多种,但不是专为仪式而存在的,歌词内容也可自由编改创作。“过事情”、“寻门户”,是陕北农民重要的社交场合。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总要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设备酒宴,招待乡邻亲朋。特别是红事,越热闹越好。来客们汇在一起,猜拳行令,相识的叙旧,不相识的便开始认识交往。陕北人对那些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人是很喜欢、很敬重的。“我爱你的伶俐爱你的怪,又爱你说话有口才”,因此,酒场上就成了人们显示才华的场合,看谁知识丰富,思路敏捷,“说的好,对的巧”。这样,既能为自己赢得好名声,又能讨得主人和听者的高兴。这也是形成酒曲语言风趣诙谐的重要原因。例如这首酒曲:

叫我唱来我不会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