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闻一多最新章节列表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 Page 11-----------------------

圈子,为考证而考证。现在则能从这些文字和实物上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 生产情况,进而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种新思想的光芒照射下,一片片 古董都变得富有生命意义了。 闻一多从发展的眼光出发,在学术研究的领域里辛勤钻研和摸索,留下 了光辉的成绩,成为知名的学者。与此同时,在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中也蕴育 出了新的思想转变,闻一多将走上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七、迅猛的转变 1937年7月7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随着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由此揭开了雄壮的帷幕。 到了8月,清华奉命南下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长沙临时 大学。闻一多于10月到达湘江边上的古城长沙。以后又赶往南岳,因为临大 文学院设在南岳。 1938年,在南京失守、武汉吃紧的时候,长沙临时大学又起议迁滇。湘 黔滇全程长达3300余里,这样长距离的迁徒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壮举。 闻一多勇敢地参加了步行团,随着许多青年一道沿着红军在湘、黔、滇 所曾经走过的道路,从洞庭湖边一直步行到昆明。历时68天,行程三千多里。 这艰苦的68天,在抗战教育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闻一多的一 生中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沿途中,他体会到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抗战 热情,也亲眼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祖国的苦难,从而更加深了他对旧中国的 认识。多年来,他在象牙塔内、故纸堆中埋头于学问,与中国社会的下层生 活有所隔膜。现在,他开始了解他们、贴近他们,并意识到不能让祖国听任 “丑恶来开垦“了。 自此以后,闻一多积极投身于抗战的活动之中。他为话剧 《祖国》设计 布景,为 《原野》设计服装、道具。在三转弯岑公祠内,他撩起长袍生炉子 熬胶水,亲自绘制布景,由于布景较大,有的一幅就要画上一、二天。大家 想不到,堂堂的文学教授,还有如此才干,还能吃这般辛苦。此外,他还一 直关心和帮助奔赴抗战前线的青年。这些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闻一多 积极投身参加抗战的态度。 在反动派的无情压榨下,靠薪金度日的知识分子,生活也已跌落到社会 的最下层。闻一多的生活也沦为赤贫了。他一个月的薪水难以养活八口之家, 因此常常提前支薪,再不行,就开始借债了。饭碗里半月不见一个肉星,每 天吃的是豆渣和白菜,偶尔买块豆腐,就算改善生活。读书人最爱书,然而 为了过日子,闻一多只好忍痛把好不容易从北平带出来的几部古籍卖给学 校。为了省炭钱,他每天清晨带孩子去河边洗脸,为了节约车费,他每星期 提着书包在城乡来回奔走几十里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闻一多没有怨言, 他总和前线抗战的将士相比,说人家在拚命,我们只不过生活苦些罢了。当 孩子们有时饿得难过时,他就说,这是抗战,吃点苦应该的,等胜利了就好 啦! 闻一多的许多早年朋友,都在重庆反动政府里当了大官,他们给闻一多 写信,劝他不要教书,到重庆做官。闻一多总是严辞地加以拒绝。还有的人 为做政客幕僚而将教学任务弃之不理,对此闻一多毫不客气地斥责这种不负 责任的行为,而他自己始终坚持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岗位。

----------------------- Page 12-----------------------

本来,闻一多会画、能写、凭他的名望是很容易得到另一些文人所得的 收入的。但是,他不肯于这样。后来每月工资只够一家人十天的伙食费用, 更难以担负孩子的学习费用,八口之家实在挨不下去了。他这才在学生的帮 助下,到中学兼几堂国文课,以救济生活。不知是谁说,你懂艺术,又会刻 图章,为何不利用这门手艺呢?就这样,从1944年起,他兼搞起 “手工业“ 来了,凭着这支铁笔把他从饥饿中解救出来,他曾解嘲地说: “我这个国文 教员变成手工业者了。“ 这一切,逐渐把这位学者拉到现实中来。当闻一多亲身经历了这段下层 苦难生活之后,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发生了极为关键的改变。这一点从 他所写的文章中是不难看到的:中国要的 “不是对付的,将就的,马马虎虎 的,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上弥留着的活着,而是完整的,绝对的活着,热烈 的活着——不是彼此都让点步的委屈求全,所谓 ‘中庸之道’式的,实在是 一种虚伪的活,而是一种不折不扣,不是你死我活,便是我死你活的彻底的 认真的活——是一种失败在今生,成功在来世的永不认输,永不屈服的精 神!“闻一多从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中,逐步走上新的道路。 闻一多要求自己要活得像个人,二十年前做学生的时候,他都可以做到 宁可留级一年也不沾污人格向学校悔过,今天就更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更不能向腐败的统治者乞怜和示弱。对这位正直的学者,进步的同学和学校 的地下党员常来看望他,安慰他,在生活和业务上又紧密地团结他。于是, 他和青年们更接近了,并对一切新鲜的事物滋长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感 情。 1943年 8月的一天,朱自清先生把同学们找到的一本田间的诗集递给 他。好久没有读诗的闻一多,乍一看诗集说道 “这也算诗吗“,可他仔细地 吟味后,觉得这诗质朴、干脆、简单、坚实,就如同一声声的鼓点,响亮而 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它是鼓的声音,战争的声音。他将这种感 受还带进了课堂,并带着剖析自己的语气讲到: “抗战六年来,我生活在历 史里、古书堆里,实在非常惭愧。但今天是鼓的时代“,田间的诗让我们“听 到了鼓的声音“, “田间实在是这鼓的时代的鼓手!他的诗是这时代的鼓的 声音“。闻一多以其精湛独特的见解,清脆爽朗的国语,激动了听课的学生, 甚至连过路的人也在窗外驻足旁听。这堂课在沉寂的校园里引起了强烈的反 响。人们纷纷议论: “这听鼓的诗人将要变成擂鼓的诗人“。 在国统区,一位著名的教授敢于公开赞扬解放区诗人,还真是破天荒头 一次。闻一多开始觉醒了,开始呐喊了,他用健康的声音和那些在校内宣传 艺术至上的哲理诗人们展开了战斗,就如同他所说的: “近年来我在联大的 圈子里声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 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放了。“ 可见,诗人、学者开始转变了。 一但认准了方向的闻一多,便显示出他那特有的饱满热情。他不仅赞扬 解放区的诗人,而且提倡学生写新诗做新人,他自己则一口气写下数篇针对 现实的杂文,向社会发出吼声, “向圈子外喊去“。不仅如此,闻一多还以 自己的转变为例证,希望躲在象牙塔中的学人走出来,打破可怕的冷静,与 青年的步调同一,早点促成胜利的来临!这种在解剖别人的时候没有忘记现 身说法首先解剖自己的做法,体现了闻一多敢于否定过去的博大胸怀。 已经觉醒了的闻一多,已不再满足于呐喊和单干,思想上的饥渴促使他